当一个人出生,所有人面露笑容,喝酒庆祝,送来鲜花。当一个人死亡,所有人哀悼哭丧,也送来鲜花。
1
死亡是不可预测的人世间唯一确定的事。人人都会死,这是一个事实。
不过可能我还年轻,我总觉的死亡离我很远很远,正如我无法想象 1993 年前,世界没有我时,我在哪里,我也无法想象出 100 年后自己肯定死了,那时我在哪里。以至于我一直荒谬地觉得自己不会死。
这自然是一个静态的视角:以为自己以后的每一天都是自己此刻的五官外貌,身体机能与精神状态。同时也将现在的无痛无病默认为了常态。但我知道这不是常态。
我看了「最好的告别」,这本书里写了很多即将去世的老人的生活,是完全无法独立,没有尊严的。每一个你现在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的动作,在行将就木时都是无法自己完成的,这包括但不限于:一次进食的吞咽,一次咀嚼,一次尿尿,一次起身站立……
子女总会拼命的希望这些老人再留多一秒,为这一秒倾其所有,但这些老人只想体面的无痛苦的死去。
莎翁早就说过: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人们总是谈死色变,避而不谈,觉得谈这个话题晦气,这里面隐含了「死亡是不好的」,「生才是好的」这样的假设。
那么死亡是不好的吗?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社会:一个物种不能死,只能生。 10 年后,这个物种的数量会直线上升,而地球的总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每个物种的资源就会受到压缩,活着的质量就不高,但……又死不了。
这时对于个体而言,他面对的是一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不是美好的童话故事,而是惊悚的恐怖故事。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语境里,死亡代表解脱。而解脱是有正向意义的。
反观我们现在身处的生死正常的社会,跟刚刚假设的不能死亡的社会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死亡什么时候是负面的?什么时候是正面的?我想对于此刻所有经历着不幸还要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是正面的,因为死亡可以终结这种不幸,带来解脱。而对于此刻所有幸福的人来说,死亡终结的是幸福,这时死亡就是负面的,是我们想拼命避免的了。
所以死是一切的终结。它只是一个中性词,不好也不坏。
2
很多看似相反的词汇都是「一体两面」的体现,而非「割裂与对立」。
如「快乐」和「痛苦」。一定是你能做一些事儿,或者得到了某样东西才会快乐,而当你不能再做这件事,不能再拥有这样东西时,也就有了痛苦。
比方说恋爱,失恋的痛苦程度是和热恋时的开心程度呈正比的。你和那个人在一起真的很开心,而当不能再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很痛苦。
你不可能说,我不要这些痛苦,你只给我快乐就好了。(虽然人们常常这样奢望)。但其实一旦拿走你的痛苦,你的快乐同时也就没有了。一个不能让你快乐的人或物,也不会给你带来痛苦。而一旦引发其中一个,另一个就会随之而来,就像买一赠一的礼品,绑定在一起不可拆开。
所以才有「甜蜜的烦恼」,才有「既是盔甲,又是软肋。」
而「生」和「死」也是这样的一体两面。
当一个人出生,所有人面露笑容,喝酒庆祝,送来鲜花。当一个人死亡,所有人哀悼哭丧,也送来鲜花。
最后的哭丧和最开始的笑容是对应的,出生时的开心就注定了死亡的哭泣,只是随着一切终结都归还给造物主罢了。
所谓「红白喜事」,其实红色和白色就是一种颜色。
从生到死,从红到白,从 0 回到 0 ,从虚无回到虚无。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死亡这个每个人都要接受的终极客观事实,也就意味着无论你争取过,得到过什么,最终都会化为尘土。如果明知要失去,你会害怕拥有吗?如果明知道会分开,你会拒绝相遇吗?
「特德·姜」有一个优美的科幻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主角是语言学家,她参与破解外星人语言的一段经历,让她认识了她的丈夫,并生下了她们的孩子。但是最后她会和她的丈夫离婚,孩子也会在二十多岁的一次攀岩中死去。
然而主角在知道这一切会这么展开的情况下,还是坚定不移的选择去经历这一切而不是回避,并说出了这样的话: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
这也启发了我:预先知道,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人生就是,即便你能够预知到一切,却仍然需要亲自去完成,它才能够成为能够触碰到的真实。
3
而当你亲自经历这趟人生的时候,需要一边不以自己为中心,一边又要完全以自己为中心。
对于世界来说,人和其他任何物种如何,它都会能自我调节,正常运转。宇宙大爆炸诞生时,宇宙就存在了,那时并没有人类,没有你我。火星金星没有生命,这些星体这么多年就在一直转着。
我挺喜欢蔡康永的,但是他在上一季奇葩说,博物馆失火时救猫还是救画那一期,说了一句:「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实在太傲慢了,太以人类为中心了。人类肯定不是万物的尺度,人只能是人类自己的尺度。万物没有人类都活的好好的,反而是人在依赖万物。
也不光是地球这个无生命的物质离开一个人可以照样转,这个世界上有 70 亿的人,一个人的死亡也不会影响绝大部分的人。我时常会看到一些很有社会地位,或是在自己领域是塔尖的人的死亡,毕竟这些人的死讯会霸占当天的报纸头条,会刷屏,你不可能看不到,比如近期的科比。但我看到这些人的死讯时,是没有任何感觉的。
然后我总会想到这儿:不管这个人在世界上的成就多大,他的死亡对他陌生的人而言,就是一则新闻。激荡不起任何涟漪。
不过,这也就解了很多人一想到「地球离开我照样转,那我活着有啥意义?」的意义危机。
地球本就不需要你,宇宙更不需要你,大部分的人不需要你。
只有很小部分的人需要你,甚至是只有你需要你。
这样一想,有点残酷,倒也很解脱。没事儿就不必庸人自扰啦,你不是宇宙中心。不过你在很少数人中有一席之地,你是自己的中心。
所以一个人「生」有何意义,是自己才能赋予的,而非任何外界。对我激荡不起任何涟漪的人的逝去,本也不必有激荡的责任。他自己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亲历这一生就可以了。
那么对每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吧。
changelog
- 200517 2h 修改
- 200505 20:30 - 22:00 1.5h (想到了峰终律,但是不硬加了,先这样吧)
- 200504 22:00 - 23:30 1.5h
- 200419 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