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转变极大,总体说来,是收获颇颇颇颇颇丰的一年。自我探索,生活与智识在极速成长,但家庭关系不好,职场一般。总结下来:平衡是扯淡,人生是取舍。

阅读

阅读年龄一年半,够不上幼儿园的阅读级别,但也能越来越体悟到: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各个领域的经典书籍都很好,我相信它们都很值得读。但是《红楼梦》跟你有啥关系?《GEB》你又带着什么目的和心态去读?《艺术的故事》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新知,你没读之前的陈旧想法是怎样的?作为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读者,就不能不求甚解,不能不建立书与自己的关系。

而书籍与自己的关系,多由问题意识构建。例如自己现在在读历史是想了解真实的过去,都说太阳下无新鲜事,历史在押韵,那么我想我拥有一些历史常识与知识后,对层出不穷的各项热点事件与新闻,就能够知道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也能知道我该如何自处。而越读问题越细化,学科的常识越集中,如民族主义什么意思,奴隶怎么抗争的,中世纪历史怎么回事,封建制度又是咋出现与瓦解的?我再循着这些问题继续去找书读,那么我读时和读后,我会非常知道哪本书给了我什么答案,什么思考方向,什么知识储备,哪些新的问题,我想了解 XX 我应该去读什么。由此,从自己好奇的问题为起点,找资料,思考再回到自己为终点,这样一个环的反复过程中,我就越来越形成了自己的脉络和知识结构,而非别人塞给我的。另,极有感悟的书,一定要写!要写读书笔记呀!

读的越深也越发现阅读成果无法量化。阅读量只是一个维度,但是思考广度与深度,阅读书籍的质量与目的无法用数字量化。一年读30本,观影100部,听起来收获满满,但又能代表什么呢?你是什么质量的书 30 本?快餐还是经典?它们和你的关系又如何?这样想来,量化起来终究是给外人看的,其中实实在在增长了什么学识自己才知道

而为何目前部分转向人文?起因是自己对艺术感兴趣,偶读《艺术哲学》了解到:理解艺术品,就一定要理解创作出作品的艺术家。人受到那时那地的时空限制,因而一件艺术品是那个艺术家那时那地的产物。离开艺术家那时那地的政治环境,历史进程,时代精神,风俗文化无法真正理解那件艺术品。遂因自己对艺术品的好奇转为对整个人类文明都充满了好奇。以前”嗤之以鼻”的历史政治,换了思考框架全部纳入好奇范畴。而且一个月下来,无论是补充自己知识,还是理解世界,都是收获极大极大的。

金钱

「阿宁,你花钱习惯这样的啊」,「阿宁,你一点成本意识也没有」。有多次机会得以观察身边欣赏的朋友的花钱习惯,又横向对比盘点自己,由而,我开始真正正视和思考金钱这档子事。

年初时处于消费主义漩涡中,Nike 新出的球鞋每双都想要,XX 牌的衣服很好看, XX 耳钉好想买……现在想来该感谢肥胖了一阵子,要不是当时胖,穿来也不能好看,不知道要败多少钱出去。而年末,受到某人影响,我也开始计算各项花费,比如在支付宝特价时买了三块钱的地铁月卡,这样一次地铁能省下一块二。双十一购物车加了几千,最后结账只买了六百块钱的冬天必需穿的雪地鞋。

经济拮据是一个原因,现在想来,盲目地陷入消费主义是多么愚蠢阿。给资本主义打工,卖时间卖劳力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哪能因为几条广告和几张图片,就拱手送回到资本主义里去呢?想到这些年买买买的钱数如此巨大,若能省下来,可以考多次英语,可以买多少书籍画册,出去旅游也能不少地方了,错过了多少自我增值的事情!况且购买的大多数物品,新鲜两天也不喜欢了,在价值上更是一到手里就贬值,是名副其实的消费。消费究竟是什么意思?消费意味着你什么也没创造。而和消费相对的是生产,是创造价值。

现在花钱,区分需求与欲望是最基本的(我怎么才学会?)。需求再贵也要买,能力支撑不起来的欲望一个子儿也不要花。我们并没有被赋予太多权利,但是消费的权利却可牢牢握在手中。买之前问自己几个问题:这究竟是需求还是欲望?这个产品值得我花钱嘛?能够大幅度提升生活质量吗?当然,克制欲望,勒紧裤腰带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提升赚钱能力。毕竟,省出来的资源是有限的,大幅度开源才解渴阿!

女性

社会上强奸猥亵女性的新闻如此之多,而后被责备的都是女性受害者,男性犯罪者或逍遥法外,或被判刑极轻。另外,年轻女性发展,生育后的女性发展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由此今年,我也开始关注女性的处境。

更多机会倾向男性是事实。今年看了一个纪录片 - 雕塑小姐 ,讨论的是女性在最发达的美国的处境,当然不好。(那么中国只会更糟。)一个事实:在美国媒体巨头公司,决策层通常有 14 - 16 名 ,只有 1 - 4 名是女性。而媒体塑造大众认知。这就意味着是最上层的男性决定在向公众投放什么信息。外貌与体重更是夺走了女性每天大多的关注与时间,从而提升自己的时间比男性少。在这点上,女性成功者给了建议:「如果女生能把考虑体重的注意力放在其他任何对世界有价值的事儿上……很多问题几个月内就能得到解决。」我认为社会上男女不该对立起来,如此也是简化问题,共生共赢才是解决之道。

由此,常看到营销说「你不成功,是你不努力」这套线性说辞,实在是没有同理心的观点,尤其对于女性。毕竟成不成功的最大因素,是命而非努力,出身已经决定很多。倘若我出身于大山农村,那么剧本就是不到二十就生了好几个娃娃,还很可能遭受丈夫毒打,悲惨一生。倘若出身欧美中层家庭,那么剧本就是可以读到大学,有着更多人生可能性。倘若出身于上层家庭,如贝克汉姆家小七,那么她不需任何努力,一生不知道过得好到哪里去了。

反观自身成长,唯有幸运二字来形容。不得不说,于时代,90后女生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受益者。在成长到大学毕业的过程中,爸妈只有我一个女儿,遂将资源都倾注在我身上。于小家庭,我的家人很爱我,他们资源虽然有限,但仍倾尽所有把我一直供到社会工作后两年,让我有条件能做更多探索,只能双手合十的感谢。

关系

然而相爱相杀,家庭关系却让我越发头疼。爸爸核心是让我听话,如若听话走他想的路,那么我仍旧是掌中宝,如若不听话就只能维持一个正常父女关系。因,自己的想法与他的出入越来越多,可以说是两个时代的框架在冲撞,其中不乏传统男性对现代女性的定位和现代女性自己定位的冲撞,比如「你一个女孩子应该XX」,「你现在没啥起色,过几年越来越大啥也不行咋办?」…… 这就导致一个新想法出现,基本达不成一致,然后关系疏远,因为一些事儿会缓和,然后再不一致再疏远。我想避开冲突,和拒绝他想法时的难受,导致能跟我爸说的越来越少,由而信息越来越不对称,透明。也只能怪自己出来到社会还没混好,仍旧不能让他放心。可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灵魂,又何尝不是大多数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写照呢?

社会关系。今年通过工作接触了新的朋友,看到越来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只能说生活是自己的,哪种适合哪种就是好的。关系最亲的几个闺蜜不看书,无法做太多读书的交流,但是她们是我感情上的坚实支持,一想到嘴角会笑心里暖;有早在步入社会前完成自我探索的人,我在补人文,人家已经很明白自己要什么了;有信佛有信仰,不信科学理性的朋友,在大平台工作,生活自足;有上海北京本地的朋友,少年读书时不会拼命考,上一个普通大学,毕业在家门口找份几千块的工作,但举手投足间我能感到她们安全感很高,没有丝毫焦虑,思考问题也很独特。而我自己,好像和社会有时差,时常一意孤行,不考虑后果,笨拙的到现在还让家人朋友担心,常被身边人调侃安全地活到这么大真是个奇迹。

结语

唐诺在十三邀中说「生活中的我总是笨笨的,但书写里的我就好很多,总能找到最精确的方式来表达。不是书写需要我,是我需要书写。」我想我也是这样,虽谈不上唐诺老师的精准表达,但是书写时付诸的反复思考,比生活中说话时笨拙的我要好很多。2019,继续书写与阅读。大时间周期的事情,要比任何自我封闭的事物都长久。

PS. 2019

  • 保持身体健康呀!god bless.
  • 英语。行动中学(已经开始啃原版书了)。逐步将输入的资料(如原版书,播客音频,视频),过渡到英文资料。不得不承认众多优质信息英文世界才有。
  • 提高赚钱能力。开源节流使经济状况转良。
  • 小企鹅。

changelog

  • 190106 13:39 - 16:42 3h